葬入八宝山公墓的第一人是谁?为何“死入八宝山”成了一种追求?

风水宝地—八宝山

八宝山原先不过是北京西山平原上的一座孤立残丘,原来叫黑山,相传是因为在那山脚下藏着八件宝贝,金牛、金马、金鸡、金碾子、金磨、金豆子、金簸箕和金笸箩八件宝贝,所以便叫它八宝山。

还有这样两种说法。一是因其附近山间主要出产八种建筑方面的材料。二是山上曾有延寿寺、朝阳庵、灵福寺、娘娘庙、护国寺、地藏庵、山神庙和观音阁八座寺庙。周围的人们常来此烧香拜佛,因这八座寺庙香火最旺,为区别于山上其他寺庙,被称为“八宝禅寺”,后来人们嫌叫“八宝禅寺山”绕口,便直接叫成了八宝山。

葬入八宝山

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鸟瞰图

从风水角度,由于八宝山尽占龙、穴、砂、水等“吉气”,因而其很早以前就是被作为风水宝地,元代僧人海云来此建灵寿寺,明初建太监刚炳墓祠和廷寿寺。明朝中叶灵寿寺在战乱中被毁后,又重建廷寿寺更名为褒忠护国祠。这里的刚炳墓祠和廷寿寺以及后来褒忠护国祠,都是源于明成祖将其亲自赐封的靖难之役功臣钢铁大将降旨埋葬于此宝地。八宝山西边的地方因其风水好而很早以前就被作为坟地进行出售。明清两代太监或许也正得知此风水宝地的隐秘,才选择此处作为养老送终的世外桃源。到抗战胜利后,被民国政府改建为忠烈祠,纪念在抗战中光荣牺牲的国民党官兵,其中包括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38位将领。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使得选这里作为革命公墓陵园就更具合理性。

第一个入葬八宝山公墓的人

第一墓区的第一位主人,也是八宝山公墓陵园建成后所入葬的第一位,就是素有“中国人民骆驼”之称的任弼时同志。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去世的第一位国家领导人,他的墓占地三百多平方米,在公墓中面积最大,被称为“八宝山第一墓”。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副主席的民主人士张澜去世,葬于其墓之西。1955年,纪念原中共领袖瞿秋白同志逝世20周年时,将其墓迁到八宝山,置于任弼时墓之东。在此基础之上,第一墓区逐渐形成。此后,第一墓区不断扩大,位置排列自然形成,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以任弼时墓为基准,平行两侧为政治局常委级别人物,包括彭真、姚依林、陈云、李先念。再往下第二级台阶,有一些四副两高(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人物和部队高级将领。在自然形成的过程当中,形成了第一墓区东侧主要是党的领导干部,西侧则多为民主人士的独特布局。

哪些人才有资格入葬八宝山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八宝山公墓陵园是专门安葬革命中牺牲的战友与同志们的,因而这里又被称作革命公墓陵园。随后,该公墓陵园开始主要用于安葬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著名学者、国际友人和革命烈士等等。因而八宝山公墓陵园一开始就带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与耀眼的政治光环。

入葬八宝山成了政治追求

从起初公墓陵园的建立开始,八宝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按照不同等级所排列的墓地与骨灰堂格局。尤其是到了“文革”时期,这种按资排辈的情况更为严重,直至周恩来去世要求不留骨灰后,这一情况才有所缓和。但在“文革”结束后,伴随着众多蒙受不白之冤去世的党和国家高级干部、有威望的名人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等陆续得到平反,政治地位与名誉重新得到认可,入葬八宝山这一政治生命最后的荣誉象征,再度成为一些干部追逐政治资历的目标。

邓小平曾对此有过论述,“很多人想挤进八宝山,高高在上,却无形中与群众拉开了差距”。在此种状况之下,即使中央屡次提高入葬八宝山的门槛级别,但因其不言而喻的政治意义与象征性地位,使得其仍旧受到热度极高的追捧,造成了墓地陵园多次扩建,仍然满足不了需求的局面。

不管是革命公墓还是国家公墓,都是一种荣誉而非权力,不需要去追逐,只要真心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贡献,既使葬在别处,既使魂归大海,也一样被人们所怀念,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