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衣不用缎,棺材不用柳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

接着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

在民间传统葬俗里,入殓的衣服、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虽然是难得的贵物,但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没有益处,留下来对生者倒还可以有用。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兽皮做被子的话,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从”全尸”考虑的,说是恐怕人尸与兽革混杂一处而不能辨别。殓衣还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因为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阳”的意思,对在阴间的死者不好。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把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

在泉州一带的地方,丧家要把家里的鸡狗之类的动物捆绑起来。因为民间以为猫或其他动物靠近尸体,会出现诈尸的情况。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东西不放。这些传说,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去的人。

“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作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则是求寿之意。在七星板上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锈海上江牙、八仙过海等图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丧家流行用的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都寄托了这种意思。

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心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多是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所以,历代的陵墓都有过盗掘的现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随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来无数觊觎者。

为了保证亡人能够落个尸首完整,据说,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这时,家属必须把它们放入棺内。还有,过去有太监因为”净身”而割下来的生殖器,也要在这时候放入棺内,说是”来生要脱生个整身子”。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

做丧服、叩头礼,逐渐消逝的中国入殓仪式

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史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许多儒家、道家、佛家的宗教思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入殓仪式也将逐渐消失,与其说是消失,不如说是人类意识到传统丧葬的弊端,采用了更加现代化或者更加环保的方式代替了丧葬文化。

一、入殓仪式,皆有丧失

对丧葬文化大大小小的理解,都蕴含着天上人间,不同的生存法则,从传统的丧葬文化中看,分为大殓和小殓,后来随着火葬的推行,传统葬礼才开始淡出中国人的视野。

入殓仪式可以分为小殓和大殓,其背后有着笼统的丧葬仪式,每一步都要按照传统规矩来,逝者的衣服是在生前准备的,在现在看来在生者之前准备丧服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但是我国自古就有闰三月做丧服的习俗,老人也自然能够理解。

丧服也是在逝者寿限将至的时候提前穿着的,因为死者死后身体会变硬,不容易穿衣,民间传统思想还认为,如果丧服在死后在穿,死者是裸体到阴间的,这样下去会不体面,也会引起别人嘲笑,所以入殓仪式都是在逝者之前穿着的。

入殓仪式可以看做是生者对于死者的一种祝福方式,所做的都是想要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过上更加优质的生活,不在为世俗的烦恼所影响,这些思想也都来源于我国的”百善孝为先”,不管丧葬文化怎么改变,这种本质性的东西是永远都会存在的。

民间自古就有闰月做寿衣的讲究,并认为闰月是为老人祈福增寿。这种丧葬文化随着火葬的发展,也逐渐被舍弃,与其说是舍弃,”用不上”这个词更加准确。

之前寿衣主要就是棉裤、棉长袍,所有的衣物都要是棉质的,寿鞋也要在鞋底绣出莲花图案,表示脚蹬莲台,来表示”修成正果”,各种繁琐又不可缺少的葬礼,每一步都带着生者对死者的缅怀。

二、感受渐行渐远的丧葬文化

中国的丧葬文化逐渐渐行渐远是有原因的,它被其他现代葬礼替代,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但是在这种”便捷”的葬礼文化中,中国曾经浓厚的参与感就被减弱,也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一种疏远。

在山东等地区,出殡也叫”发丧”,在出殡的当天丧主的大门要摆一张桌子,专门来接待吊丧者,亲友们也会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决定随多少礼金,一般的亲戚朋友大多是送纸钱或者少量现今,来表达自己对逝者的哀思。

逝者的灵柩要放在堂屋里,门口挂竹帘,还要建立一个灵棚,桌子上供奉着食物和水果,点燃香烛外,要将死者的牌位放在正中间,如果是男性牌位上要写上”先考xxx大人之灵位”,如果逝者是女性,牌位上要写”先妣xxx孺人老太君之灵位”。

两边的人要按照辈分进行下跪,陪着吊孝的客人可要行叩头礼,这也就是之前经常说的“跪灵棚”,由司仪引领向逝者叩头,也叫”九叩礼”。

亲人行完礼之后,负责主持的司仪会向屋内守灵的人喊”谢客”,然后守灵的儿子要出来行叩头礼,表示对来者的尊敬,如果是女人的话一般不用出来,也不用出来还礼,这也是受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影响,所以男性才能出来表示感谢。

这样的葬礼习俗,现在估计只有农村还留有这样的丧葬传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偏向的都是墓地,因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房屋来准备这样的仪式,城市中的治安管理也不允许这样的礼仪来影响别人的生活。

所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要不就是把死者的牌位送到墓地进行安放,要不就是回到农村之后在举办传统的葬礼。

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国的丧葬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宗族范围内进行的,丧礼的规定也因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各有不同,展现的就是“生者富贵,死极殊荣”的追求,而逐渐消逝的中国入殓仪式,到底是文化糟粕,还是文化精华?

其实早从汉代开始,丧葬文化就已经开始慢慢地流失,繁琐的礼节被人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替代,毕竟生者还是需要往前看,不能永远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之中,对于厚葬自然也不会感兴趣,简约的丧葬文化更让人接受

现代的丧葬文化,人们的思想早就从封建思想中跳脱出来,从”灵魂不灭”到”精神永存”,不再局限于古人对死亡的认识。人在社会发展当中,已经逐渐认清楚死亡的现象,只不过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每个人都会迎来这样的一天,对于死亡这件事情也都采取比较客观的一种方式。

虽然死亡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事情,所以人们的侧重点也已经从生命结束转变为文化财富的富足,人死后不过是一堆灰烬,而现代人更加注重人死后留下来的文化财富,逝者生前能够为后代留下来什么有意义的东西,这更是现代人所注重的

现在的丧葬文化更加偏向于环保,包括了丧葬服务的专业化、现代化,绝望变成对未来的希望,是人们对于传统丧葬文化的重大改变,转变的思想、改变的传统,都是对死者的尊重。

现代人与古代人对于丧葬文化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古代丧葬文化渐行渐远,这种丧葬文化不是消失,而是跟随时代的进步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而已。

虽然中华民族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很多传统,有些习俗也早就已经传承了上千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中也分优质和”劣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抵御时间的冲刷,而”劣质”的传统文化却会被时代渐渐遗忘。

老北京人的入殓仪式

老北京人的入殓仪式,有小殓和大殓之分。小殓指净身穿衣;大殓指遗体入棺。随着火葬方式的推行,许多传统葬礼仪式,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老北京人的葬礼仪式——入殓。

【小殓】

小殓可以说是死者的第一个葬礼仪式了,其主要内容是净身穿衣。在人处于病危状态时,要把寿衣给他穿好。否则就会被认为没穿衣服走,等于死者赤身裸体到阴间去了。之所以临死前穿寿衣,是因为人去世后,尸体会变僵硬,不便于穿衣。

老人的寿衣俗称“装裹”,也即装老人的衣裳,有的生前早已准备好,以备不时之需。民间有闰月做寿衣的讲究,认为闰月时做的寿衣,可以为老人增福增寿。

寿衣的款式是有讲究的,有人选择清装(清朝官服的打扮)寿衣,男的棉袍、补褂,女的蟒袍、霞帔,用者多为满人或清朝官宦;有人选择明装(明朝官服的打扮),用者多为汉人。

平常人家的寿衣,主要是棉袄、棉裤、棉长袍,也即无论什么季节,一律要穿棉的。寿鞋必须为布底,底上绣出莲花的图案,表示脚登莲台(莲台是佛的座位),表示修成“正果”了。入殓时绝对不能给死者穿皮质品,认为死者如果穿皮衣、皮鞋等,下辈子就会托生成牲口了。

寿衣的内衣不能用纽扣,要用飘带代替,因为“钮子”与“扭子”谐音,担心后辈出现“扭子”;制作寿衣的布料,除“缎子”外,其他材质均不忌讳,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担心死者后继无人。

寿衣面子材料多用春绸、湖绉,不能用夏季的衣料。同时寿衣的件数必须为单数,因为人们深信因间的吉利数字为单,所以要用单数。古时民间重视衾物,少则三铺三盖,多则九铺九盖(数量为单)。而贴身一层必须铺黄盖白,取“铺金盖银”之意。最后盖上黄料印有红色梵文经咒的“陀罗经被”(清代必须经皇帝允许,民国以后则无所限),被上压一面镜子和一个秤铊。

如果死者没有长辈,尸体就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偏房。尸体停放完毕后,灵床前要摆放临时供桌,桌上摆放租来的铜质塔形“长明灯”,里边用棉花芯蘸油燃点,不准熄灭,说是给亡人到阴间照亮的。同时桌上要摆一碗“倒头饭”上插三根秫秸棍,每根棍顶尖上插一个面球,谓之“打狗棒”,说是亡人到阴间经过恶狗村时用来打狗的,还有所谓“打狗饼”。

为了防止遗体变动,要用卷麻或绳索(满人用红线绳,汉人用素绳)将死者双脚捆上,谓之“绊脚丝”。还要防止猫、狗进入停灵的屋内。一切准备就绪后,小殓仪式基本结束。然后亲属跪在灵床前高声举哀,烧化纸钱,谓之烧“倒头”纸。并将用棉纸捻成的“灯花儿”,从灵床前一直摆到大门外一一燃点,谓之点“引路灯”。

有钱人家为给亡人免罪安魂,请来和尚、道士在灵床前诵念“倒头经”,随后将事先用彩纸糊好的轿车或轿子,在门前举火焚化,谓之烧“倒头车”、“倒头轿”。如系满人,这时门前即竖起高约三义的红幡。如系汉人,门外则挂起“挑钱纸”。即用一根裹了白纸的秫秸棍,挑上白纸钱,其张数要与亡人岁数相等,挂的位置是男左女右。

【大殓】

大殓称为“入木”,也即把死者的遗体放入棺中,大殓时死者的直系亲属都要在旁,谓之“亲视含殓”。大殓前要先搭好灵棚,有些因时间仓促,来不及搭灵棚,就先搭个布帐篷。总之停尸、停棺不能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即要避免日月精华。

老北京人入殓的形式不甚统一,有把棺木放在灵棚内入殓的,也有在堂屋正中入殓的。入殓也有“高殓”、“低殓”之分。高殓即将棺材放在“交木”(从棺材 铺赁来的长凳)上,多系富户,而且还得有佛、道信仰的者,谓之“离地三尺即成神”。

寻常人家多为低殓,即把棺材放在地下。入殓时丧家要先用大烧纸包锯末子,亡人享年多少岁就包多少包,垫在棺底。然后,上头铺一层水红色的布,摆上七枚小铜钱,作北斗七星状(据说“南斗主生,北斗主死”)谓之“垫背钱”。入殓时,首先将亡人拌脚丝扯下来,然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抱头,其它子孙们在两边把衾单垫褥一兜,口喊:“爸(妈),请您迁居啦!”平平稳稳地放入棺内。

这时可从亡人身下摸出几枚铜钱。据说,这铜钱给小孩戴在身上可以避邪,没灾没病好养活。棺材里还可以放殉葬物,多是亡人生前喜爱的东西,如烟袋、烟壶儿、核桃、手杖之类。然后将所有空当都填满棉花和锯末子纸包,并将“打狗棒”放入亡人袖口里。若无殉葬物,至少也要在亡人手里搁一个小元宝或一块银元,也有放一块手绢的,说是不能让亡人空手走。嘴里要含一颗穿有红线的珠子,穷人家则含个茶叶包,这对孝子来说,叫做“亲视含殓”。女人头上不梳大头,挽个髻,戴个“观音兜”,插个九连环(通常由已出嫁的女儿给打)。躺在莲花枕上,讲究的还要有放脚的脚蹬子,也是莲花形的。

遗体放好后,即举行“开光”仪式,由长子用筷子挟着湿棉球,擦拭亡人的眼圈,口里念道: “净净眼,眼观六路”,再擦拭亡人的耳朵,又念道:“净净耳,耳听八方”;再擦拭亡人的嘴,又念道:“净净口,越吃越有。”最后,从衾单上撒下一小块布为之擦脸,随后用小镜子一照,转身为之摔碎。全体孝属一一向棺内探视,瞻谒遗容,转身大哭,谓之举哀,表示作最后的诀别。

之后,杠房的人即将“子盖”插上,再将大盖盖上,大盖上有三个木楔,(不能用双数) ,先钉上一个,留着两个,等出殡扫灵时再全部钉死,怕是有尚未赶回来的亲属,要求瞻谒遗容。在钉木楔时,长子即跪于地下大喊着:“亲人躲钉!”至此,大口仪式就结束了。